![](http://m.usrcnats2020.com/vipcom/zclaoniu/640?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)
酒,通常用作筵席上之飲料,而運用到醫(yī)藥上,卻由來已久。早在二千多年前的《黃帝內經》十三方中,記載用酒疾病的就占有五個方子,如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的“醪醴”,《素問·繆刺論》的“左角發(fā)酒”,《素問·腹中論》的“雞矢醴”、《靈樞·經筋篇》的“馬膏膏”法、《靈樞·壽天剛柔篇》的“寒痹熨法”等,以上五個方中,都用到酒,其中不僅有內服劑,而且還有外用法,這對后世醫(yī)學用酒劑治病的發(fā)展,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酒,為米、麥、黍、高粱等和曲釀成的一種飲料。按照制作方法,酒可分為蒸餾酒和非蒸餾酒兩大類,前者如米酒、黃酒、葡萄酒等;后者為白酒,又名燒酒。浸藥多用燒酒,做藥引用黃酒,白酒以陳久者為佳。
![](http://m.usrcnats2020.com/vipcom/zclaoniu/640?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)
中醫(yī)認為,酒有、引行藥勢、增進食欲、疲勞、陶冶情志、使人愉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,少量飲用白酒特別是低度酒可以擴張小血管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延緩膽固醇等脂質在血管壁沉積,故對循環(huán)系統及心腦血管有利。![](http://m.usrcnats2020.com/vipcom/zclaoniu/640?wx_fmt=pn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)
中醫(yī)認為,黃酒有行藥勢、通經絡、行血脈、溫脾胃、養(yǎng)皮膚、散濕氣之功,適用于風濕痹痛、骨節(jié)疼痛、、、手足不溫等。秋冬溫飲黃酒,可有效抵御寒冷刺激,預防感冒。
又名醪糟,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母發(fā)酵而成的一種甜酒。
中醫(yī)認為本品有養(yǎng)血、散寒、散結消腫之功,適用于納差食少、胃脘冷痛、虛寒痛經、妊娠水腫、乳汁或分泌不足等?!峨S患居飲食譜》言其“補氣養(yǎng)血,助運化”。
中醫(yī)認為,葡萄酒有溫通經脈、舒筋散寒、通絡止痛、引行藥勢之功,適用于寒滯經脈、瘀血內阻、風濕痹痛、筋脈攣急及導引藥等。
“醫(yī)”字的繁體是“醫(yī)”,下邊有“酉”表示古代盛酒的壇子,這是個象形字。趙榮光先生著作《中華酒文化》中對酒和醫(yī)的關系有所詳述。書中提到,許慎在其《說文解字》中解釋“酒”和“醫(yī)”云:“酒,從水從酉。醫(yī),治病工也……得酒而使。從酉……酒所(yǐ)治病也?!贬t(yī)字從酉,說明在古代酒和醫(yī)有不解之緣。《周禮》中記載:“漿人,掌共王之六飲:水、漿、醴、涼、醫(yī)、酏,入于酒府。”早在幾千年前的周朝,以周天子為代表的階級就把味道醇厚的“醫(yī)”來做為日常保健的飲料了。《黃帝內經》中就專門記述了酒的藥理與醫(yī)療功效,如雞矢醴,相當于現代的虎骨木瓜酒,把浸入酒內,經過一定時間,或隔湯煎煮、濾去渣,取液服,以風寒濕痹痛。酒是誰發(fā)明的呢?![](http://m.usrcnats2020.com/vipcom/zclaoniu/640?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)
據《中國文化史概要》介紹,《呂氏春秋》《戰(zhàn)國策》等先秦典籍記載是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女官員——儀狄發(fā)明的酒。而酒的雛形則是“醴”?!磅贰笔且环N糯米經發(fā)酵而成的醪糟兒,醪糟兒潔白細膩、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,而上面清亮醇香的汁液,性綿柔,味酸甜,適量飲用還可通血脈,御寒氣,行藥勢。在中國古代不管是社稷還是家族,凡是重大的祭祀活動都要有祭酒的儀式,源于此古代的酒甚至被認為是一種醫(yī)治百病的神靈之藥。這大概是“酒為百藥之長”的緣由了吧。
早年行醫(yī)時,每遇瘡瘍初起患者,常囑服“仙方活命飲”,用酒水各半煎服,外用醋調陳小粉(淀粉)敷,這樣內外結合,效果很好。再如我鄉(xiāng)瘧疾流行,我嘗以“截瘧七寶飲”加減,酒水適量煎煮,于瘧受前二小時服之,一劑即止,再劑而愈,效果既迅速又可靠。本方用酒,一則能使常山等藥的有效成份易于釋出,二則并能制止常山易致催吐的副作用,三則酒最能行血,助藥力,服后能迅速引藥進入血液,有加快和殺滅瘧原蟲的作用,而使瘧疾癥狀及時控制。如果不加酒煎,一則易使患者嘔吐,再則往往不能及時控制瘧疾癥狀,這是前賢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,我只是通過實踐后進一步作了驗證而已。![](http://m.usrcnats2020.com/vipcom/zclaoniu/640?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)
平時常遇頭暈耳鳴健忘,腰酸乏力,脈象沉細的患者,余常囑以核桃肉用黃酒隔水蒸后服,一日二次,效果也很好。我國明代的醫(yī)藥家李時珍,在《本草綱目》里載:核桃有“補氣養(yǎng)血益命門”等功效?!睹t(yī)別錄》載:酒主“行藥之精”。以核桃溫熱,酒能通血脈,兩藥合用,則補氣養(yǎng)血,益治虛,相得益彰。對風寒濕痹患者,余常根據其風、寒、濕邪的偏勝,正氣的強弱,氣血的盛衰等不同情況,常用蠲痹湯加減,藥用羌活、防風、姜黃、當歸、赤芍、黃芪、生姜等為基礎方。如風偏重者重用防風、海風藤、秦艽、五加皮等以為主,寒偏勝者加干姜、桂枝等以祛寒為主;濕偏勝者加生苡仁、蒼術、萆薢等以化濕為主,上半身者用羌活,下半身痛者用獨活;腰部酸痛者加川斷、狗脊,杜仲、桑寄生;正氣不虛者可去黃芪;病久氣血兩虛者加養(yǎng)血藥。另外,如烏梢蛇、青木香、威靈仙、千年健、牛膝、防己等均可適當選用,以上,劑量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掌握,并囑用高梁酒浸后常服,夏天浸兩周,冬天浸三周,或者將藥及紹興酒放在砂鍋內密封蓋緊,隔水蒸煮三小時,然后濾去渣滓,即可服用。但酒宜選擇質量好的一種,便于存放,否則易于變質失效。這樣辨證用藥浸酒,服后多能獲效。![](http://m.usrcnats2020.com/vipcom/zclaoniu/640?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)
但對熱痹一證,不宜用酒,藥以水煎為妥。根據藥理學報道,某些中藥的有效成分,常需酒、乙醇中提取,如五味子水煎不及乙醇中提取好,丹參煎劑不如酊劑等等,所以目前新藥(包括部分中藥為原料)以酒、乙醇中提取為多。酒,如果通過加工濃縮,便成為95%的藥用酒精,酒精也叫做乙醇。酒精外用擦浴,可使擴張,促使散熱降溫,所以常用于高熱病人的輔助。而中醫(yī)及民間對推拿,也常用燒酒,取其疏通氣血,舒筋,病邪的作用。酒精通過稀釋成75%的濃度,常廣泛用于皮膚。高梁酒一般約60度左右,紹興酒約30~40度左右,啤酒約5~6度左右,(標簽上的度數是麥精度數)米酒經過發(fā)酵,便成為米醋。![](http://m.usrcnats2020.com/vipcom/zclaoniu/640?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)
米醋又名苦酒,如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并治》說:“少陰病,咽中傷,生瘡,不能語言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”藥用苦酒之酸,取酸以收之,收斂咽瘡。配半夏之辛,取辛以散之,配雞子甘,取甘以緩之,以發(fā)聲音,以緩咽痛也。醋,還可以用于某些疾病,例如冬春季節(jié),感冒、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較易發(fā)生,怎樣進行預防?除了加強鍛煉,增強體質和服用某些必要的以外,用食醋熏蒸房間,效果很好。實驗證明,食醋熏蒸房間殺滅流感病毒確有明顯作用。
可以提高藥效,減少副作用,或改變其功用,例如:當歸酒炒更能,黃連酒炒善治目赤,黃芩酒炒專瀉肺火,大黃酒制能行上部,清上焦積熱,延胡酒炒能止痛行血。丸散酒服,可以加強作用,如薯預丸、大黃?蟲丸、赤丸、當歸芍藥散、當歸散、白術散、土瓜根散……,此外,中藥醋炒,可入肝而收斂,兼有增強止痛的作用。如延胡醋炒,既能止痛又可止血,香附醋炒,丸氣專入肝經等等,而目前的中藥,炮制加工,很難道地,實感遺憾!
《壽親養(yǎng)老新書》中說:“水陸之物為飲食者不管千百品,其五氣,五味,冷熱,補瀉之性亦皆稟于陰陽五行,與藥無殊,人若知其食性,調而用之,則倍勝于藥也,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飲食?!?/span>清朝陳士鐸撰寫的《本草新編》其中論酒說:“少飲有節(jié),養(yǎng)脾扶肝,駐顏色,榮肌膚,通血脈,厚腸胃……此酒之功也?!毕淳毜恼Z言把酒的藥用功效概括得一清二楚,同時也強調了飲酒要有節(jié)度。“少飲有節(jié)”是說,每天適量喝一點酒,對脾胃是有補益的,因為酒可以通血脈,厚腸胃,御風寒。在民間認為喝酒還可以消愁,因為酒的功效有疏通和宣散的作用,當情志憂愁時便可借用酒的藥效來宣暢情志,但要適可而止,過量就會造成借酒消愁愁更愁了。《養(yǎng)生要集》中說:“酒者,能益人,亦能損人。節(jié)其分劑而飲之,宣和百脈,消邪卻冷也。若升量轉久,飲之失度,體氣合弱,精神侵昏。宜慎,無失節(jié)度。”至于飲酒的禁忌古人有以下忠告,《本草拾遺》:“米酒不可合乳飲之,令人氣結。”“凡酒忌諸甜物。”《本草綱目》:“酒,畏枳椇、葛花、赤豆花、綠豆粉者,寒勝熱也……痛飲則傷神耗血,損胃亡精,生痰動火。鹽、冷水、綠豆粉解其毒?!币陨蠟楣湃私涷?,僅為參酌。就酒的養(yǎng)生意義而言,根據我國民俗和飲食習慣在冬季養(yǎng)生中可以適當喝一點白酒,飲酒前把酒溫熱后再喝。
綜上所述,酒在醫(yī)藥上的用途是十分廣泛的,它可涉及到內、外、婦、兒、傷、針灸推拿、中藥炮制、預防等各科的部分適應病證。由此可見,酒的確是一味良藥。自古至今,沿用已久。而現在有的中藥書上,卻把酒摒之于之外,未免太忽視了吧!
結合傳統工藝和創(chuàng)新技術的優(yōu)勢![](http://m.usrcnats2020.com/vipcom/zclaoniu/640?wx_fmt=jpe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)